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新观点】“上海油塑院雕塑学术系列展研讨会”探讨当代雕塑未来发展

[复制链接]

81

主题

144

帖子

67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7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5:5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示:点击上方"上海油画雕塑院"↑免费订阅上海油画雕塑院最新活动资讯!

9月8日下午,“雕塑·第二回——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学术系列展研讨会”在油雕院美术馆举办。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由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江梅主持,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书记王玉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殷双喜,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雕塑》杂志主编、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剑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著名策展人、批评家黄笃,《艺术国际》网站总编吴鸿,《上海文化》主编吴亮,《艺术当代》杂志主编徐可,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罗小平,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单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晓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蒋铁骊,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家杨冬白、何勇、张新、袁侃、韩子健、朱勇,油画家周加华、刘曼文、殷雄、李鹏、石至莹,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以及媒体代表等近五十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表示,自去年11月起至今,上海油画雕塑院已连续举办了7个雕塑学术系列展,分别由院内8位雕塑家策划组织与推出,多元面貌的呈现反映了上海油雕院雕塑家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思考,得到社会各界及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
而本次研讨会举行的宗旨就是要以“当代雕塑之语言与语境关系”为主题,首先由上海院雕塑家分别介绍各自的展览项目。
艺术家张新在介绍“167平米极限”行动计划时表示,现在面临的社会,和艺术本身的东西本身不需要很多:“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很需要艺术家的,艺术家形成的生物链,通过竞争和方式,达到我认为的现代性。而这种现代性包括社会关系,作为女性艺术家,我想到社会地位,我的第三世界的位子在哪里,这就是现代性,这对我来说就是现代性的思考。”


张新介绍“167平米极限”行动计划

艺术家袁侃介绍“明天的寓言——袁侃个展”时认为,艺术家是艺术的实践者,艺术创作更多的是从个人的经验来出发和考虑问题:“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呈现出来,做下去,这就是我们实践者需要做的事”。


袁侃介绍“明天的寓言——袁侃个展”
朱勇介绍与林森一起策划的“万像——青年雕塑家邀请展”
艺术家韩子健介绍“杀千刀——韩子健个展”时表示,在当下对于艺术观点的讨论,不是一个事实判断,而是一个价值判断:“我们如何安顿自身紧密相关的,它是每个人的信仰,尽量注意到观点的多元化,不要相互覆盖,承认在定制的状态中保持张力关系,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面对的问题。”


韩子健介绍“杀千刀——韩子健个展”

杨冬白介绍“移山——杨冬白艺术邀请展”时说,展览名字为 “移山”,也是在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我们现在的一种创作状态。


杨冬白介绍“移山——杨冬白艺术邀请展”

江梅代陈妍音介绍“文件夹—亦远亦近”陈妍音个展时表示,文件夹具有归纳和保存的物品,作为陈妍音展览名字的文件夹,有这样的含义,也超出本身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叙事与呈现方式,艺术家将家庭个人包括对国家的记忆和历史,用他最私人化的情感进行串联和书写:“艺术家不仅达成自身愿望,以及他对于母亲的承诺,也将他个人记忆嵌入宏大背景历史叙事和艺术图景之中。”


江梅代陈妍音介绍“文件夹—亦远亦近”陈妍音个展
何勇介绍自己“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探讨——去往从来”展览时表示:“艺术家主要表达的不是只是在某种方式或者某种语言上,他关键想表达适合于表达的,什么样的艺术语言适合表达他所想表达的和他对艺术的认识。”

何勇介绍“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探讨——去往从来”

随后,围绕主题与内容,批评家、艺术家展开讨论,并为即将于2016年举办的第三届雕塑学术展提供思路与建议。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殷双喜谈及雕塑在当下的意义时认为:“雕塑的社会功能,还是要坚持的,不能虚无化;另一方面,青年雕塑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入、学习,现代青年雕塑家对展览空间有很多个人的小感受,很真实,很独立,但是私人化怎么上升为公共空间的表达,能取得跟更多的观众对话的可能性,仍是需要讨论的话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殷双喜
《中国雕塑》杂志主编、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在谈到当代雕塑家面临的问题时认为:“当代雕塑和过去传统雕塑有所不同,它是重新建立个人的关系,所以雕塑语言很重要,更多讨论的是共同性的话题和个人的表达,或者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具有挑战性的。”


《中国雕塑》杂志主编、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
《艺术当代》杂志主编徐可也从媒体人来表达了对系列展览的感受:“每一个展览呈现了油画雕塑院不同的块面,这个方面是油画雕塑院可以和其他学术机构相抗衡的。”


《艺术当代》杂志主编徐可
在《艺术国际》网站总编吴鸿看来:“上海油画雕塑院为全国类似的机构,开了一个好头,做出了好的表率,按照这个思路再延续下去,可能再过五年十年,上海油雕院自身的学术机理,会从单纯的创作单位到研究和展示综合的平台,或者经过更多的积累,能够产生重大的学术问题。美术馆需要自身的学术机理和学术延伸,作为单独的创作单位向研究或者是向研究展示功能的转变过程中,在未来可能会作为更值得我们期待的事情。”


《艺术国际》网站总编吴鸿
著名策展人、批评家黄笃表示,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国际化问题提出看法,他表示:“当代雕塑不仅要把自己的创作,跟自身的条件、语境、文化的现状联系起来,还要考虑整个国际性的发展的趋势。这对上海油雕院来说,甚至对上海这个城市文化发展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策展人、批评家黄笃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梳理了对于这些系列展览的共同特点,在他看来:“系列展对于媒介、观念、探索是非常多元的,不仅看到写中年、青年的艺术家,有的很关注雕塑史,关注共同的传统,面向观念性的未来;有的是在社会性、哲学性这些方面都有一些探索和突破;这个价值取向非常丰富,而不是很多展览同时在一个跑道上比拼,大家有各种各样合而不同的发展方向。”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晓峰而谈及系列展览的启示:“今天的艺术创作生产关系在改变,它改变了我们以往创作活动形成的生产关系,也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关系。”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晓峰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罗小平看来:“在这么浮华的时代有这么一些安静艺术家,能够坚持做自己的创作,而在这些平静的作品当中看到每一个艺术家的思考,以及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近似于休息的一种状态,这也是让我作为艺术家受到感动。”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罗小平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表示:“作为一个研究者如何通过这些展览和探讨,去捕捉这些存在于整个中国当代雕塑之中的根本性的问题,很多时候只是基于理论层面,但是现在有了更多的展览案例和现场,如何结合这些案例和现场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的确是我们以后需要做的。”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单增则认为,雕塑教育这几年来,从传统到现代界定的问题,一直是百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系列展览作为终端的平台,可以提供给很多思考,这些都是值得去关注的主要话题。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单增

该文发表于2015年9月9日《雅昌艺术网》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