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绝非是逍遥于世外桃源的空想,更非身居象牙塔的自我标榜,乃是吾辈学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引擎。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响应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实施、迎接百年校庆的到来而发起的大型学术活动,旨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广大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加深对学科的探究,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营造思想碰撞、学术争鸣的良好风气。
自举办以来,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一直以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活动努力为广大博士生打造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以及开放、多元的学术对话空间。截止2014年12月18日,共有23个院系成功举办了80多期论坛。它们以特色鲜明的学术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广大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1走进2014年博士生学术论坛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复旦各院系共举办了13场博士生论坛系列活动,囊括人文社科、理工、医科多学科多专业,共吸引1800余人次前来参与,在本校和全国各高校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各院系的论坛征稿对象除本校、长三角地区高校以外,还拓宽至全国范围,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另外,基于学科特点,一些学院还邀请了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国外和港澳台地区高校的参与。
此次博士生论坛系列活动共征集论文877篇,其中外校来稿数逾五成,为486篇。经各院系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严格盲审,共评出优秀论文168篇,约占总征稿数的20%。
2本届论坛部分院系分论坛主题
社会篇:中国梦——革新与动力
经济篇:中国经济新常态
管理学篇:转型与升级——新常态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抉择
生命科学篇: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
新闻篇:跨学科的视野——城市与传播
计算机科学技术篇:从学术理想到创客精神
力学篇:力学,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科学篇:新材料,新器件,新梦想
信息科学与技术篇:信息筑梦,开创未来
哲学篇: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
数学篇:复旦—京都中日博士生数学论坛
外文篇:Unity:Uniqueness&Universality
医学篇:博学明智,医路伴行
3本届论坛精华播报
中国梦——革新与动力社会篇
本届博士生论坛社会篇围绕“中国梦”展开,聚焦“革新与动力”。“改革”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词,“革新”将对“中国梦”的实践产生怎样的影响,注入哪些新的“动力”?这些问题无疑是重要而值得深思的。论坛吸引了优秀的学者和研究生同学,共同探讨这些理论和现实问题,以我们的方式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助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经济篇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有着实际且深远的意义,而当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转型增长更是有着研究和探讨的必要和实践意义。
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篇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于2003年宣告完成,被誉为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的伟大系统工程,是人类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解读和研究人类遗传物质DNA的全球性合作计划。中国是世界上基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后基因组时代中国应在大规模测序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开拓创新、形成特色,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生命科学的一些重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本届博士生论坛生命科学篇以“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为主题,收到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药物所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所研究生的积极投稿,经严格评审,最终8篇优秀论文参与论坛当天答辩报告。本届博士生论坛之生命科学篇的特邀嘉宾为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饶毅教授和我院78级遗传班校友胡前进先生。钟涛教授、俞洪波教授、胡薇教授、张锋教授及任国栋研究员担任此次论坛的现场评委。根据报告人选题及论文的创新性和现场表现等多项标准,评委从8位报告人中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及三等奖5名,最终来自复旦大学的杨正婷同学以突出的科研成果及台上的精彩报告获得一等奖。
跨学科的视野:城市与传播新闻篇
近年来席卷全球的城市化浪潮,以及新媒体崛起引发的传播革命,致使传播视野中城市研究的大量涌现。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势在必然,而“传播与城市”正是新闻传播学实践跨学科研究的具有代表性、意义丰富的绝佳议题。城市,是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变化的关键,当前中国迅猛推开的城市化进程,更将城市提升为当前中国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传播与城市”的研究,因此也是新闻传播学回应当下中国现实的学术话语实践。
从学术理想到创客精神计算机科学技术篇
与往年的传统学术探讨不同,本次计算机学院论坛又加入了“创客精神”这一新鲜元素,并邀请了多位互联网创业公司人员以及国外的学生团队为大家做报告,吸引了各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积极参与。
本次论坛邀请了一批有创客背景的企业嘉宾和海外学生给大家做了主题多样的报告。来自上海钧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钟昊先生讲述了自己为何要放弃原有的手机应用程序WeCampus转而开发now的创业历程,同时提出了“6小时轻社交”的理念;来自“Teambition”公司的王钊颉先生为大家讲述了自己工作经验,并且介绍了互联网创业团队的特点以及公司文化;复旦大学校友,来自“爱回收”网的CEO陈雪峰先生做了“创业成功的三个半要素”的演讲,并为同学们讲解了创业风险、创业的不同阶段、创业道路选择等创业中常见的问题,为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展示了从技术人员到管理人员的转变方法……
本次论坛获得广大研究生的积极参与,提高了大学生未来求职道路上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开展更广泛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力学,让生活更美好力学篇
本届力学系博士生论坛以“力学,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邀请到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五官科医院等高等院校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作分会场报告。分会场报告设一般力学与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5个分会场42个报告。本次分会场报告吸引了众多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甚至高年级本科生参加,报告人来自各个研究单位,研究主题相似,大家在学术上讨论激烈,提供了很多研究新思路及解决了很多现状段研究的瓶颈问题,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彼此受益良多。
新材料 新器件 新梦想材料科学篇
本次论坛以“新材料 新器件 新梦想”为主题,在为期两个月的稿件征集中,共收到来自上海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上海材料研究所以及复旦大学的37篇征稿,内容涵盖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微纳电子及冶金材料四个大方向,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和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创新。通过评审专家组的严格挑选,共有12篇全文类稿件获奖,10篇海报类稿件获奖,其中6篇稿件脱颖而出,参与了最后的大会口头报告环节。评审们从现场内容汇报、风采展示、问题回答三方面综合考量,最终评选出汇报类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赵东元教授,陶氏化学亚太区核心研发部首席科学家冯少光博士,应邀为大会做主报告。
供稿:各院系研究生团学联 复旦大学研究生会
编辑:复旦大学研究生校园媒体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