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志愿·慈善
雷锋精神是历史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半个世纪的传承与发扬让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更生生不息。
在刚刚过去的3月学雷锋主题月中,学校举办了“志愿·慈善”主题征文活动,该征文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并引发了其对雷锋精神的思考。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在此次征文活动中脱颖而出的部分获奖作品吧~
一
等奖
感之于行,报之以善
管理学院
陈莎莎
时光漫漫,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雷锋一直充盈着我们的生活。那是咿呀学语时缠着姥爷讲的雷锋助人的故事;是孩童懵懂时集体吟唱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是青春时幡然醒悟的志愿之心。慈善不是没人,但总会少人。这是一个关于“感之于行,报之以善”的故事,在自己过去的岁月里,这些事迹曾深深激励我,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佛法有云:“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有始有终的。普天之下,众生云集,天地万物皆属灵性使然,自有轮回之律。”世间万物有因有果,有始有终,自然轮回。我相信从事志愿慈善也是这样的道理。就像那儿时的雷锋,他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志愿服务的精神,雷锋佳事人人相传,雷锋精神代代流传,似那心中的启明灯永远明亮,似那燃烧不止的火炬在每个人手里传递借力。而我也正是被这样的精神感染着,学习着。
曾记得那是一个中秋佳节的前夕,十五岁的我们站在人山人海的车站站台前,望着迟迟不来的汽车,心生急躁。等待将近两三个小时,车身才望见影。晚上八点的光景,每个人都期望能搭上这个晚到的车回家。或许还是低估了急躁时人的压力,每个人都像饿狼见了食,扑上去,挤进去,往前冲。可是,依稀能看见在队伍的中央是一位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妇女和两位年迈的老人。他们无力挣扎,想后退却被队伍推着往前走。燥乱中,站台前扫满了送礼的苹果和橘子,带着谩骂声和哭声的队伍就这么以一种畸形的形状前进着……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和挫败,身边的同学还在喊着“等等,前面还有孩子和老人!”站台前维护秩序的志愿者们还在压着身后因为狂躁而愤怒的人群,人人都想挤进去,及时他们知道这并不是最后一班。当我们坐在车里时,身边的人都哭了,为这处境,也为这人心。汽车转身的那刹那,我依稀看见穿着红马甲的他们还在坚持着,为了这个社会能更加美好。我从心里肃然起敬,我想也是在那个时刻我立下了当志愿者的誓言,我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像社会传递正能量,将这助人为乐和志愿慈善的雷锋精神传递下去。
其实,在我读中学的时候,人间的“真善美”有很多,世俗的认知并不能泯没人们心中的雷锋精神。还记得独自提着行李回家时,路人的那句“小姑娘,我帮你拿吧”;严冬衣薄时,陌生的家长们说“你衣服咋穿的这么少,快进我车里躲躲,等公交车来再出去”;生病打针时,护士的一句“你一个人打针打这么久,饿不饿,想不想喝粥”。这些人或许并没有将志愿看成一种信仰,但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温情,像冬日里的暖阳,暖得我流下泪来。如果更加深刻地说,可能这就是十九大讲述的人文关怀。
进入大学以后,当我听到辅导员远赴青海支教的故事,当我看见形形色色的人都会参加志愿者活动,那时候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去成为一名志愿者,将雷锋精神付诸于实践。
书中说:“力是相互作用的。”从事志愿活动也是如此,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世博会中国馆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志愿活动,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如今处事大方得体,是中国馆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我会遇见一些陌生人,当他们看见我胸前挂着的志愿者牌,会停下脚步,说声谢谢,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已经将雷锋精神感染给他。后期我还参加了K11美术馆的引导接待和宋庆龄陵园的讲解活动,去帮助人们了解烈士壮举,培养家国情怀。如果我的行为能让他们感受到一丝丝志愿者精神,那么我的任何行为都是有意义的。
以支教致青春,是我迫切想干的事。如果说场馆类活动志愿者带给社会更多的是城市形象,那么辅导学生学习则是在无人知的角落默默努力。这是个远比做场馆类活动更为浩大的工程,在与这些外来子女的沟通中,作为志愿者,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成绩,更是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眼光。让他们相信世界很大,等着他们去探索;社会很美好,不只是利益熏心。窄小的房间缩小了他们的眼光,也浇灭了他们的梦想。我相信自己的坚持小朋友们会感受到,相信自己的热情能鼓舞更多的人去帮助他们。
雷锋曾说:“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不愿这一生平平淡淡,品之无味;我不愿碌碌无为,不能贡献社会。因为我相信事在人为,我期望自己的一生能常怀志愿之心,永携雷锋精神;我期望在心中筑立一座道德的不朽丰碑,念及他人,无私奉献。
二
等奖
听雷声,秉锋范
管理学院
李琳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霍金
仅二十余载,他创造了堪比百岁的人生;不到一米六的个头,也没能限制他作为一名解放军的骄傲。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短暂却丰富的一生,在映射了中国奋斗史的同时,将“无私奉献”四个字的回声已经传播了半个多世纪的距离。
远去,莫遗忘
穿梭在二十一世纪的钢筋混凝土之间,对上个世纪的历史节奏已然不甚模糊,迥然不同的时代似乎在无形中拉宽了我和这名战士之间的距离,但是,哪怕只有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或许只是纪录片中的些许影像,更有与时俱进、以他为典范的现实翻版,都成了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的载体,仿佛给了我们“近距离”观察这位传奇人物的机会。其实,不管是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普通百姓的身份来观察他做的每一件事,还是从一个现代中国青年的角度来衡量,难以否认,每一次奉献似乎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仿佛每个人都有成为“雷锋”的潜能,但几十年过去了,永留简史、被我们铭记的仍然只有他一个人——创造并宣扬了“雷锋精神”的人。
回忆,需践行
尚学,是他对未知、对探索和对进步的感恩;向善,是他对生命、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感恩;忠诚,是他对国家、对组织和对众生的感恩,而扎根于骨子里的“向上心态”似乎是他永远把除了自己之外的每个人都放在心上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帮助战友补裤子到带病加入运砖的行列,看似弱小的雷锋似乎无所不能,一次次“忘我并且大爱”的经历从量变到质变,感染了无数人。然而,作为一名已然有了各方面能力却顾虑颇多的新世纪大学生,对以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雷锋精神感触最多的应该是他在每个年龄阶段,面对每个选择,都时刻保持着积极的状态,发自内心的活跃因子促使他每分每秒都将热情百分百的投入。反观之,“枪打出头鸟”、“得过且过”的想法在我们中间已屡见不鲜。当各种娱乐社团前门庭若市的时候,慈善捐款和无偿服务的摊位前却无人问津,于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营造了人人都在享受的假象,资源有限意识的出现加强了公众的占有心理,“满足了自己才会有精力去帮助别人”成了我们拒绝向雷锋靠近的借口。或许有时候我们真该问问自己,天天把“学习雷锋好榜样”挂在嘴边的我们究竟做过什么?
绑架,被扭曲
小时候不太理解书上的“社会是个大染缸”是什么意思,以至于带着“社会生活极其丰富”的误解对未来可能接触到的每个陌生人都充满了期待,可是十几年过去,从“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个话题火遍舆论圈的那一刻起,我开始明白时代的变更已经决定了雷锋似乎不可能再现,又或者说,如果他还在的话,面对如此情况,应该会毫不犹豫得去把老人扶起来吧!我不知道这些利用人们的善良获取利润的私心到底是从哪里、哪个人或者哪一秒开始的,但它无疑是将雷锋精神中的绝对面推向了如今顾虑重重的相对面,迫使想要站出来的“活雷锋”不得不进行更多的现实考量,所以如果有一天,你的身边有勇敢站出来的“雷锋”,请带着尊敬和鼓励的目光向他学习。
岁月的年轮碾压着,一路留下了不同的时光碎片,但总有一些钻石般的存在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但这一刻,请你怀揣像雷锋一样积极的信念来净化我们本应充满善意的世界。不需要多么伟大,不需要众所周知,我们的一滴奉献会和他人的一起汇成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
三
等奖
志愿在我心,慈善为他人
化工生物学院
林诗韵
正值阳春三月之际,我们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缅怀雷锋,通过各种行动向雷锋学习。雷锋精神踏着春天的脚步温柔地贴近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崇高和煦的气息。
雷锋曾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热情,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那样冷酷无情。”雷锋精神既包含着高尚的人格修炼,也包含着温暖的人际关系,还蕴涵着矢志不移的社会责任感。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作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新青年,应当继承雷锋精神财富,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爱心。
偌大的大学校园,给我们炽热的心安放了一个自由施展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志愿者活动,使我们获得了很多深入社会实践的机会。回想起进入大学后这两年的生活,校团委志工部和化院阳光服务队让我更好地投入到了志愿者活动中,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大学城地铁站那笔直的身影,在松江图书馆那有序的图书,在323综合楼那助理协助的工作,一次次与众不同的经历教给我的是书本中无法学到的知识。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灿烂的东方文明,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华夏儿女道德情感的华采乐章。青年志愿者们既要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同时也要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弘扬和光大。
志愿者精神可从不同侧面解读,但是“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口号,无疑凝聚了志愿者精神的精髓。我参与,就承担了一份责任;我奉献,就付出了几分辛苦;我快乐,就收获了一份人生的回忆。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家喻户晓的雷锋,应当成为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雷锋的足迹,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去追随,去做一个具备传统优良道德品质的人。
志愿与慈善总是相联系的,志愿在我心,慈善为他人。然而孩童时代的我却不知道慈善的含义,只是天真地认为捐钱就是慈善。所以每次举行募捐活动时,随着自己的小手郑重地放进募捐箱里,再小心地伸出来,内心总会油然而生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之后慢慢长大的我想法悄然改变了。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一个小姑娘,她在一场慈善活动中捐出了储蓄罐中所有的积蓄——30.25美元,而那一晚比尔·盖茨捐了600万美元,巴菲特也捐了300万美元,可是他们一致认为小姑娘最有爱心 。因为小姑娘说:“慈善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一颗心。”一语点醒梦中人,瞬间我仿佛有些明白慈善的真正含义了。
“慈”是仁慈,是人性中最伟的“仁”;“善”是善良,是定义为好的行为和向上的、正面的行动。慈善形成于心,践行于事,是思想指导行为的切实体现。我渐渐懂得,慈善无法用金钱衡量,需要付出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默默无闻的帮助。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一份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颗志愿服务的爱心,再去做我们有能力做的事,无关这善事或大或小,都隶属于慈善的力量。
慈善传递的是人间的真情,给予的是社会的大爱。慈善改变的不仅仅是受助者的困境,更重要的是洗涤了施助者的心灵。千条小溪汇成江河,万朵朝霞托起太阳。慈善更离不开全民参与,人人都应该是慈善的志愿者,服务于社会。
在小小的捐款箱前,社会各界人士捐出的是一份微薄的钱款,收获的是对于自我的认可;
在嘈杂的马路边,交通志愿者维持秩序,汗流浃背,付出的是行动,维护的是安全;
在敬老院里,孩子们围着老人唱歌跳舞,纯真童心收获的是快乐,是培养社会责任最好的一课。
我一直关注着慈善的发展,同时不禁为近几年慈善事业的发展感到惊讶。
一、慈善好像变味儿了,慈善的力量本应润物无声,是真正的雪中送炭,能让受助人有尊严地生活。可每当看到有些媒体报道受助群体时,将他们的窘境一遍遍展示。当镜头放大了他们饱含泪水的双眼,我的心和他们一样难受。他们是在索求吗?他们在祈求吗?假如我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我会大声地说:停,让真正的慈善来帮助你们吧。慈善给予的不是嗟来之食,让受助者安心,让施助者放心,才是慈善的最终目的。
二、慈善在更多的时候,化作善款善物捐赠给慈善组织。由他们作为爱的使者把我们的真情传递到需要的人们手里。捐款捐物后,人们心里多了一丝牵挂:我捐的鞋子,小朋友穿上了吗?我捐的钱他们是怎么用的?想来,他们的境遇变好了吗?
随着慈善不断生根发芽,慈善意识深入人心,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2005年我国的慈善组织是5万余个,基金会的数量是975个。截止到2010年底,慈善组织是44万个,基金会是2200余个,全国建立了3.1万个经营性的社会捐助工作点和经营超市。
这种情形就需要慈善机构的管理越来越透明化,善款善物的管理和使用方式、捐助效果评估等信息能通过有效形式公开,并且自觉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的监督。
文章的最后,衷心地希望这个世界上的你我都可以竭尽所能,以一颗志愿之心,慈善服务那些处于困境之中的人,犹如歌词中唱到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责编丨谢雪慧
编辑丨沈佳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