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前沿观点 | 高长春:城市创意精神思考

[复制链接]

84

主题

131

帖子

60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22:2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几年,发展创意产业成为我国都市经济社会转型的主要推动方式,创意产业集聚区也先后以各种形式呈现。当然在其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但当创意产业发展到今天我们细细想来,发展创意产业的根本在于何处?答案是肯定的——就是要培养我们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创意精神。创意精神是民族创新动力的源泉,是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可持续演化的根本保证。然而,创意精神根植于社会文化整合中的隐性属性,使其很难有意识的被培养和科学利用,所以将根植于社会文化隐性属性不断显性化,培育兼容并包的创意精神,是城市进步的目标。通过创意精神传递,将污染严重的工业化城市转变为环境友好型的智慧化都市,是创意发展的本质意义。
        创意精神源于本地文化根植。Florida将创意解释为对原有数据、感觉或者物质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新而有用东西的能力。较强的本地文化根植使城市中的创意人才充分理解并肯定城市的过去赋予个人的文化身份,形成强烈的地区自豪感。本地文化具体体现为饮食、民谣、语言、特色制造等生活的细微之处,那些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传统。也只有秉持城市的传统才能构建一个城市今天的形象,也是区域精神的先决条件。诸如意大利城市普拉托,作为以纺织产业为特色的城市,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根植于纺织产业的本地文化,建立了纺织博物馆,并将纺织与现代科技和时尚巧妙结合,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当然,本地文化根植作为创意精神的源泉,是创意的根基与方向,但并不是现代创意的内容。城市的本地文化根植过渡也会导致盲目排外和自我满足而阻止城市创意精神的发挥。
       创意精神活跃于都市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被认为是城市创意人才共同享有的活动区域。自由的交流和大胆尝试的创新性行为充斥其中,往往成为城市新生活方式和新兴思想的孕育地带。显然,都市公共空间成为了创意整合的核心地带。从创意人才面对面的交流到现代传播技术的深度运用,实体与虚拟交流的结合有助于创意隐性知识充分挖掘,而成为城市发展最为活跃的智囊库。都市公共空间有助于创意人才跨越已有的家庭和专业领域社会关系,为多元文化碰撞提供一个宽松的平台,成为扩展视野,发现新奇的试验田,为跨界整合提供了可能。餐厅、剧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整合成为都市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是刺激创意人才创意精神的催化剂。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在培育整个城市的创意精神过程中起到先导带头作用,所以建设创意产业集聚区应以鼓励创新性试验为己任,允许开拓性的创意精神。
        创意精神促成智慧型城市的建立。Landry在《创意城市》一书中认为创意精神的主体不仅仅表现为都市公共空间内的创意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体现在公共空间外围政府的创意扶持中。创意精神发挥的目标是要使城市成为吸引人才的智慧高地,所以地方政府对创意人才扶持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创意精神的培育。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结合是创意人才思想交流的先决条件,所以从创意精神培育的需求出发构建城市的设施有助于智慧型城市的建立。美国城市西雅图曾经从关于居民出行的讨论中建立了美国第一条轻轨线路,并成为城市承载创意精神的历史标志性设施,铺垫了西雅图逐渐成为智慧型城市的基础。同样,芬兰赫尔辛基基于地理位置的生活环境,将冬季黑夜与光成功的结合,为整座城市构筑起活跃的创意氛围。无论是西雅图还是赫尔辛基,智慧型城市的建立都离不开政府在尊重创意精神之上的软硬件扶持。

   总之,创意精神孕育智慧型城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而是演化视角下的悉心培育。展示了智慧型城市的发展脉络:智慧型城市的根基在于本地文化身份的认同,在认同之上的开放交流,创意人才能够找到适应性的文化平衡,文化平衡才是构成创新性行为的有效路径。创意集聚区将正式的创意组织与非正式的创意交流相结合形成开放的创新系统,为塑造经济新的增长点提供了保障。智慧型城市在以本地文化为根基,自由宽松的公共空间与正式或非正式交流的创意集聚区相结合,使城市的创意人才抑或居民拥有了更加宽阔的眼界,更加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一过程也构成了创意精神的本质意义。
        创意精神的驱动力作用于城市的本地文化,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都市公共空间和创意集聚区为创意精神现代性的孕育提供了自由宽松的互动平台,两者结合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智慧型城市永续发展的根本力量。创意精神来自于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也正因为血脉相连的关系,创意精神将在未来以兼容并包的胸怀抒写一个城市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全新审美观念。宽松的创意空间也将一改工业化城市生活原有的单调社会关系,在创意精神的影响下趋于多远和复杂,这也正顺应了社会演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作者简介:
高长春,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现任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东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华大学“时尚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合作教授、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合作教授等。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曙光学者称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上海领军人才后备人选。上海市政府特邀咨询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学术研究方向为:时尚创意产业管理、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时尚设计与创新工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企业委托项目(横向)46项。培养“时尚创意产业”方向博士研究生23名。近年来,在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时尚产业经济学导论》等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EI、ISTP、SCI检索10余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