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161期】科创达人第三弹来袭!创意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复制链接]

127

主题

182

帖子

8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22:2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创实践探索之路
  焦文玲,东华大学11级纺织学院大四本科生,现任实验1101团支书,11级纺织联合第二党支部宣传委员。她多次参加科研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中时期,她就十分热爱科技创新,并申请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这是她最初的科研启蒙。进入大学,她深知大学里存在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所以她更加认真学习,大一大二为纺院绩点第一,本次研究生推免综合成绩排名第一,获得过2次国家奖学金,在学习之余,努力将课本知识融入实践,多多参与科研创新。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所在团队获全国二等奖,上海二等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所在团队获上海市金奖。
最初的科研启蒙
  从高中时,乐观开朗的她,就喜欢参加各项活动,乐于思考,勤奋好学的品质,为她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础。当时,学校鼓励学生参加自主创新项目,对科研一窍不通的她,不敢贸然报名,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她知道了高中时期的科技创新旨在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创意识。于是,她抱着试试的心态,开始思索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可以方便大家的生活,就这样她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并且在生活中下意识地多看,多思,然后自己动手做,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一次,和朋友一起打羽毛球,因为没有现成的球网,她就做了两个简易三脚架,围上网,当做球网,大家发现这样的球网携带十分方便,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她申请了便携式羽毛球网支架实用新型专利。后来,她又相继申请了安全口袋,汽车倒车提示器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虽然,这些专利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但这些经历让她对自己从事科研的能力有了信心,她相信扎实的专业知识,乐于思考,勤奋好学的工作态度会让她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科研:加深对你的了解
  从进入东华大学开始,她就十分认真学习各门课程,因为她深知真正的科研离不开丰富充足的知识作基础,除此之外,她主动找导师想跟着做一些基本的科研工作,深入了解真正的科研工作是什么样子,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渐渐学会了查文献,读文献,她感觉到了科研的巨大魅力。不过,作为大一的小学妹,什么都不懂,只能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她平时耐心地看学姐学长修理三维织机,听他们说织布的原理,知道了三维织机是新型纺织技术,并且这种结构具有很强的强力,可以制作高性能纺织品。通过在导师课题组里不断地学习,使她对纺织业有了更深的认识,现代纺织已不是纺纱织布等传统意义的纺织了,是多学科交叉,研究飞机复合材料,防弹衣,传感器等高科技智能纺织品的学科。后来,导师开始让她读文献,参加一些科研工作。2013年,她参与了等离子体法表面疏水性改性的英文论文撰写,了解了一些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的方法。2014年,她参加了工程院结构增强纺织复合材料国内外发展现状的调研项目,负责航空航天方面的纺织复合材料资料搜集和编写工作。然后,继续跟着学长进行有关碳纳米管纱线电阻与温度关系的研究,在跟着学长做研究的过程中,她渐渐懂得了科研不仅需要勤奋刻苦的做实验,查文献,并且通过查文献获取知识,需要自我摘取,学会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与猜想,进而通过文献,再次实验,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科研需要严谨高效的工作态度和详细周密的实验计划。她的这些科研经历逐步加深了她对科研的进一步了解。
挑战杯:科创梦想开始开花
  在学院导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加入了《新型三维正交结构防弹防刺织物的开发》挑战杯团队,在团队中,作为资质最浅的队员,她虚心向学长学姐们请教,并且听从学姐学长的工作安排,认真学习他们严谨的科研精神,每一次讨论,她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逐步加深对三维织物及该项目的了解。进入大三,这个项目继续参加小挑,经过大挑的洗礼,她对挑战杯以及该项目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待工作更加从容。参加挑战杯项目,对她的意义很重大,因为这次是学生们自主组团参赛,老师只是指导,从申报书的撰写,到模型的设计制作,都渗透着大家的心血,她感受到了科研道路上老师是领头人,实践道路的开拓还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她满怀信心参赛,因为她相信她所在的团队是非常优秀的,但她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这次的科研成长,而并非某一奖项。一开始,她就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发现课堂上学的复合材料防弹知识十分有限,只能通过查文献不断补充所学知识,知道防弹防刺机理后,他们不断改变经纬纱细度等参数,加大经纬密度,制成高密三维织物,使得防弹防刺服的防刺性能有了很大改善。最终,他们的防弹防刺服产品同时达到了国家防弹三级标准与国家防刺24J冲击动能零穿透标准,得到了大赛评委的认可,获得了全国二等奖,上海市金奖的成绩,为国家防弹防刺事业做出了贡献。


科创先锋筑造“生态”中国梦
  丁怡,东华大学13级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荣获2014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2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二届东华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荣誉称号。2014年东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东华大学优秀毕业生。2012年度“绿色未来”奖学金。2013-2014东华大学环境学院“五四青年标兵”。2013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土木交通与环境类二等奖。第20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创杯”发明创新三等奖。发表论文19篇,其中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申请专利10项,授权4项。论文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并荣获2013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大会特邀报告。现担任国际SCI期刊JHYDRO-ENVIRON RES审稿人。
  为响应国家号召,解决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水污染科技瓶颈问题,丁怡积极投身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多项科研成果被国际权威SCI期刊收录和发表,并获多项国家专利。通过废弃物资源化研制得到的新型“绿色”碳源,不仅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节约物质资源,有效提高人工湿地脱氮效率,减少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排放,具有节能减排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和显著效果。
科研先锋:“生态绿洲”助力“美丽中国梦”
  在他的人生坐标里,东华大学不仅是一个筑梦的起点,更是一个圆梦的舞台。他的梦想就是用勤劳的双手铸造一个生态文明的美丽家园。在本科期间,他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远赴石家庄灵寿县开展环境调研活动。通过调研,他发现农村亟需经济高效的水环境治理技术,因此他下定决定将来要用自己的专业学识来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本科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在母校东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完成他在水环境领域的科研目标。他的研究课题是应用人工湿地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解决日益严峻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人工湿地作为一种低成本、生态化的水处理技术,不仅具有景观效益,而且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污废水的净化和治理。他意识到人工湿地的推广应用就像在干涸的沙漠中支起一片生态绿洲,对于改善我国水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帮助。于是,他夜以继日地往返于实验室和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在不断地试验中,终于制备得到一种无毒、经济且高效的新型“绿色”碳源,有效提高了人工湿地对污废水的脱氮效率。该发明利用枯枝落叶和农用废弃物作为碳源提取物质,不仅使这些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更为环境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该项科研成果及应用分别被发表在了《Ecological Engineering》(人工湿地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SCI期刊)和《环境科学学报》(国内环境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坚信只要钻研和付出,终究会在科研学术的路途上硕果累累!
实践先锋:让科研照进现实
  有了基础研究中积累的成果,他更坚定了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而在工程实践领域中体现成果价值,完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目标。依托江西华腾地毯产业园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示范工程,他和团队来到江西新余开启了项目设计及调试工作。在导师指导下他和团队构建了复合流人工湿地系统,为印染废水低成本处理回用提供新思路。从制定方案、项目施工到调试运行,每个过程都需要精细地斟酌和反复地试验,当时他和团队在厂里一住就是几个月,风雨无阻地来往于工地和办公室,力求在每一个细节和节点上做到精益求精。他说:“那段时间最希望睡一个踏实觉,但是每当躺下,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图纸的细节和施工的画面,所以只有打起精神,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当时正是那种不服输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毅力,让他和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整个项目,并取得卓著的成绩。该项目完工后,运行效果良好,每年可为企业节水约72000吨,节支约30万元,并实现废水的零排放。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不仅对印染废水进行了有效的后续处理,湿地植物还起到美化厂区环境的作用。较其他污水处理系统来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有更好的环境效益。对他而言,能够将研究推向发明和应用,这是非常富有意义的过程。
环境先锋:做建设祖国的排头兵
  为了在水环境生态修复领域有更深的造诣,硕士毕业后他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常常对身边的同学说:“研究生应当在建设祖国和服务社会中充当关键力量,在科研及工程领域提出创新的见解,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环境问题,积极投身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事业。”作为博士研究生,他不仅希望在科研和学术领域有所建树,更希望以他的学识和经验帮助更多同龄人达成梦想,共同推动国家环境事业的发展,用认真努力和拼搏奋斗来实践伟大的中国梦。因此,他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论文分别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和2013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分会,并作为大会特邀报告上台演讲。2014年6月,他受邀参加2014年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与来自全球近50个国家300余名青年学子齐聚同济大学,分享各自在环境领域的最新实践与思考。此外,他带领团队获得了2013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土木交通与环境类二等奖和第20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创杯”发明创新三等奖。
  目前,他正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公派留学生活,此次赴美留学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全额资助。作为2014年国家公派研究生中的一员,他感到由衷的自豪,更为学有所成后报效祖国感到光荣。他充分利用时间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是希望今后能为我国环境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史泽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