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民盟与中共在旧政协会议上的合作”学术研讨会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会议室召开,会议由民盟市委参政党理论与盟史研究会和民盟东华大学委员会联合主办。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沈志刚、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崔运花、东华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王英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分别由民盟东华大学委员会主委胡良剑教授和民盟市委参政党理论与盟史研究会会长章义和教授主持。来自民盟松江区委和松江大学城各高校盟组织的近50位盟员参加会议。
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崔运花对民盟历史如数家珍,她在致辞中说:在东华大学的各民主党派中,民盟成立最早,发展也较快,民盟组织在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涌现了一批学科奠基人和专家骨干,在东华大学召开的此次研讨会对弘扬民盟的光荣历史传统具有深远的意义。
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沈志刚在讲话中指出,作为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和民族救亡运动中诞生与发展壮大起来的进步政治力量,民盟自成立以来就以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尊重思想自由、提倡依法治国为政治纲领。纪念旧政协召开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民盟前辈与中共亲密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自觉地接受中共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做出新的贡献。
在上午的交流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厉震林、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吴原元、民盟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海波依次作精彩报告。
旧政协的文化含量和民盟的自主性
“旧政协会议是一个政治事件,但是,它也充蕴了隐秘而深刻的文化含量。”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厉震林从中国文化角度来剖析1946年的政协会议,他认为:政治是为现实服务的,它有着清晰的利益目标“势能”,只是它的“表现”形态呈现出堂皇而诡异的表演性质,在虚虚实实之间朝向目标诉求。其实,它的背后也有着清晰的潜在文化“势能”或者“路线图”,在集体无意识或者集体有意识中“隐约”形成掌控政治的“力量”。旧政协会议自然也不例外,文化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协商“角色”。从某种意义而言,旧政协会议也是一次文化的博弈、妥协、合作而又最后决裂的政治会议。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吴原元从民盟参与旧政协会议的自主性这一主题入手,作了相关研究和探析。他认为,民盟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力促旧政协会议召开、对会议召开的精心准备以及在政协会议召开过程中民盟坚持政治主张这几个方面。民盟对各党派通过民主协商解决“国是”的政治理念及政治参与的热情,在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为此后推动与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奠定了基础。
三种政治力量的必然选择
民盟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海波的报告题为《对1946年政协会议的若干思考及反思》,深谙盟史的他用激情洋溢、且叙且议的方式,令学术讨论也变得引人入胜。“共产党的让步多,蒋介石的苦恼大,民盟的前途好。”王海波部长借用当年罗隆基对旧政协会议的评价,并通过回顾旧政协召开前后民盟的若干政治参与事件,提出了自己思考和反思,他认为:旧政协会议是当时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必然选择。旧政协的召开给中国创造了一个各党派平等的,能够就国事进行协商的政体形式,对当下协商民主也有一定启示。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民盟在积极推动旧政协召开,以及在旧政协会议上的积极表现,其实就是民盟精神——爱国、民主、学识、理性和修养的一种完美体现。
下午,陈波、郝诗楠、商志刚、郑昱、束赟、王同彤等一批理论研究会的优秀青年盟员也作了交流,不同领域、不同视野、不同论述令人耳目一新。
旧政协会议的国际背景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陈波从俄国档案入手,试图厘清美苏两国在华的利益取向,分析国共和谈、旧政协召开所发生的国际背景,特别就“为何国民党敢于单方面召开‘国大’,中止刚刚起步的民主化进程”这一问题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独到的分析。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郝诗楠也从从国际关系的角度,从国与国的宏观视域来探讨战后初期中国民主化的问题,他认为:“二战”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是某种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结合的产物。美国对中国的“民主输出”行为尽管使得国共两党坐上了谈判桌并召开了旧政协,但还是没能阻止内战的爆发。
民盟先贤与旧政协
民盟静安区委副秘书长商志刚专门论述梁漱溟的党派思想,分析梁先生在政协闭幕式退出政协的原因,他提出:梁漱溟在政协召开的前后期间,一直在努力思考着一个叫“党派综合体”的政治制度,但基于中国数千年封建专制传统和蒋介石一党独裁的现状,其思想和历史使命也将随着梁漱溟无法接受的政治格局而告终。
华夏银行郑昱主要分析了张君劢起草的《政协宪草》通过又遭反弹这一复杂的历史背景,同时,也阐述了张君劢的中间政治立场。他认为:张君劢所起草的《政协宪草》在五权宪法的形式下,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进步宪法草案,也得到了当时参加政协会议的中共领袖如周恩来的认可。
上海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束赟从罗隆基的视角分析民盟的组织转型与在旧政协中的作用,她认为:民盟成员在旧政协中之所以出现各种政治倾向,与民盟自身的组织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民盟及其前身政团同盟的组织形式与民国所流行的议会党和革命党都不同,要深入了解这种组织形式或应从政团组织入手才是更好的研究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王同彤论述了旧政协与国社党张东荪和张君劢决裂的关系,他认为:舍弃武装斗争,以调和手段来争取社会和平和政治民主的想法, 都是与当时中国实际国情不符的。而二张决裂的悲剧演出,除了令人生出书生莫做党魁的感慨而外,不过是当时第三势力彷徨无计、力有不逮的缩影罢了。
民盟市委参政党理论与盟史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章义和也作了《中国民主同盟与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研究撮要》的书面交流,文中谈到,20世纪40年代,民盟作为国共两党之外的重要政治力量,在中国政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中国民主同盟作为中国第三大党,围绕政治协商会议前后,在推动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积极参与政治协商会议、坚决维护政协会议决议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深刻影响了整个时代。
此外,本次研讨会还特邀复旦大学教授戴鞍钢和东华大学教授廖大伟作专家点评,两位教授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就“民盟与中国在旧政协会议上的合作”这一主题作深入探讨是很有意义的,兼顾政治性和学术性,有现实启发性。两位教授在充分肯定论文质量的同时,也就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
|